首页 > 清风苑 > 史鉴 正文

史鉴

琵琶峰上忆乐天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4-12-06 09:56:36

  琵琶峰,位于洛阳龙门东山,又称香山,峰翠水碧,秀丽雅致,这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——“白园”所在地。

  白居易(772年—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他与元稹共同倡导了“新乐府运动”,世称“元白”,又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不论仕途如何,始终胸怀忧国忧民之心、兼济天下的抱负,关注百姓的生活。他所写的诗篇,贴近生活,反映社会现实,通俗易懂,被广为传颂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步入白园,丛竹夹道,花簇摇曳,路转峰回,悬瀑溅珠。依山势而建的亭阁楼台、水池连廊,精致典雅。拾级而上,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的阁庐,题额“乐天堂”。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,素衣鸠杖,飘然若仙。

  不大的“乐天堂”内,游人如织。有的驻足观望展板上白居易的生平,有的在品读着他的经典诗句,言语间满是赞叹,目光里充满敬意。

  白居易一生勤政为民,最让人称道的当数治理西湖。在杭州任刺史时,白居易发现杭州城内虽有钱塘江和西湖,却因年久不治,淤积严重,遇有大雨,湖水漫溢,难以储水。在干旱缺雨年份,又会造成水量不足,而豪强占据湖域,擅自引水灌溉私田,更加剧了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困难。

  白居易不顾豪强的反对,着手推进西湖治理工程。当时,三十里西湖沿岸,百姓纷纷参与到疏浚湖泊、建筑新堤、加固旧堤的工程中,短短数月不仅解决了西湖岸边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,还奠定了“三面云山一面城”的西湖周边环境格局。

  白居易非常注重保护西湖的水土,明文规定不许私自填湖造田,更不许随意砍伐附近山上的林木。有一次,余杭县令的亲戚为了建造私家花园,仗着自己有靠山,强行在西湖南侧填土造地,建造临湖水榭。白居易知道后,毫不徇私,立刻命人拆除了违章建筑,还罚他们多挖了一百多亩的湖泥。

  在任杭州刺史三年间,白居易两袖清风,为老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,深得杭州百姓的认可。他离开杭州后,发现行囊中有到天竺山游玩时捡到的两块石头,他认为山石虽然不值钱,但自己拿走它们,就好像贪污受贿了一样,败坏了自己的名声,于是,他写下了一首“检讨诗”:“三年为刺史,饮冰复食檗。唯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这是何等可贵的慎独精神。

  晚年的白居易仍心系百姓疾苦。唐代时,伊河穿越伊阙的河道,不似今天这样平缓。那时河床高高低低,水势深深浅浅,时不时有嶙峋怪石突出水面,有堆积的卵石阻碍水道,人们因此称这段河道为“八节滩”。船筏经过这里,经常触石搁浅,甚至沉没。无论天气多么寒冷,船夫都要赤脚下水,踏碎薄冰,弓腰推船前行,每次见到这一景象,白居易心生悲悯,十分难过,彻夜难眠。

  白居易率先出资,又和朋友四方游说,劝富户出钱,劝贫家出力,召集伊河流域的船工、龙门一带的百姓和石工,于冬季伊河水量较小时,凿石挖河,疏浚河道。当八节滩内的九峭石被凿掉,险滩变成宽阔水道时,白居易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,写道:“心中别有欢喜事,开得龙门八节滩。”

  船工们世世代代铭记着白居易的恩德。当地村民说,在龙门大桥修建之前,河西岸的百姓过河到琵琶峰祭奠白居易时,只要说是诗人的后代,船工们都会笑颜相送,免收船费。

  出“乐天堂”,踏石级而上,便是白居易墓所在的琵琶峰顶。登高四顾,峰形似琵琶,白居易墓所在之丘为“琴箱”,墓后草坪如毯,周围翠柏环抱,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在这翠柏丛中。墓前立有三块高大石碑,其中一块刻有“唐少傅白公墓”六个字。

  绕墓瞻仰,“君家有贻训,清白遗子孙”“稳暖皆如我,天下无寒人”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……轻声吟咏着这些动人的诗句,一个清廉爱民的诗人的身影在脑海中越来越高大、越来越清晰。(张洁 黄先锋)

>>><<<